(二)重视学生“举一反三”的思维培养,并主动在各种场合加强引导。“举一反三”就是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它许多事情。德波诺在其《思维的训练》一书中曾深刻指出:“教育教人以知识是因为再没有别的东西可教。但知识不能代替思维,如同思维不能代替知识一样。在大多数实际生活的情况中,知识从来就是不完全的(因为我们处理的事情往往涉及到将来),所以我们需要思维。或许我们教授一门知识课的目的就是为了使思维技能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发展”。[2]德波诺的这段话给我们以启迪:第一,养成学生的主动思维模式,抛弃传统的被动性思维模式,是的能学生能够讲求实际、富有创造力和建设性。其次,指导学生把握基础知识和思维素质的关系。基础知识是思维的结果,缺少相关性的知识,我们就没办法进行思考,但是过于完备齐全的知识会使得学生放弃思考。我们高校的教育一向重知识轻思维,事实上相对于思维的方式来说,知识的传授要容易得多,知识的获得不能替代思维的存在,二者缺一不可。最后,认识到感性思维的重要性。长期以来,我们对学生的培养模式是重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而事实上直觉感知同样重要,承担着一半的思维任务。所以要改善学生的思维技能,教师就需要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感知能力。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我们需要注意以下问题。第一,“举一”的时候老师不需要讲的太多或太过繁复,这样又容易变成填鸭式教学方式。老师要时刻铭记,所谓“举”,正是为了引导学生拥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正是为了更有效的“反三”。如果讲得过多,学生连这个都没有理解,更加不能能做到“反三”了,老师又回到了“一言堂”的教学模式中。第二,“反三”的最终意义就是利用旧有的知识去得到新的能力。因此这个过程会很艰难、甚至很漫长,教师师应该有充分的心理准备。第三,“反三”的目的是能够在实践中使用并提高。教师的备课重点应该是仔细研究学生运用的成果,看看有什么独到之处或者不足之处,在这个基础上加以引导。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越学越好,越学越有兴趣。
(三)设置问题情境,给学生提供独立表现的机会。学生的主体意识必须在课堂互动之中体现。教师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和热爱是教师工作情感的源泉和动力。如果教师能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保持着这种热情,使用激励的手动对学生循循善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打破常规,自我创造,寻找与众不同的思维途径,那么就是最大程度上发挥了学生的主图须报告,独立性和创造性。为了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教师自我的设置问题情境,请学生走进去,身临其境,产生自我思考的方式。创新是今天这个时代评价人才的根本标准,我们在培养学生时不能再带着以固有的思维和老观点了,成绩固然重要,但是创新能力才是根本。而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就体现在是否能走进去,有无限的求知欲望,敢说、敢问、敢做并且善说、善问、善做。
三、教学空间扩展化是推进数字高校教育创新的保证
四面墙的教育方式早已经陈旧,如果我们还仅仅满足于教室内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环境,最终的结果不仅是学生感到厌烦,甚至我们会失去我们的学生。我们处于一个科技昌明的时代,最好的办法是充分利用现代工具为大学教育创造新的教学资源。当然我并不是要求每一个老师都一定要建网站、博客或者进行没必要的远程教育,而是希望广大的教师首先搜集充分的教学资源,然后帮助学生走出教室,在更广阔的空间中自己获得更多的知识。
在具体实践上,我们可以建设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智能教育环境和利用网络环境进行协作学习。
这种崭新的教育环境以校园网为基础,主要要任务是提供智能化的学习环境,同时为学生提供广阔的视野、丰富的知识和立体化的知识来源,促进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需求,帮助学生建立独立思维意识,能够激活他们创造的火花。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这种新的学习环境适应了青年活泼、好奇的天性。
利用网络环境进行协作学习,就是鼓励学生勇敢的摆脱课堂的束缚,利用网络技术进行沟通、交流,大大冲破了时空的限制,各种网络化的学习方式包括图形、图片、音频、视频、flash等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让学生有了另一个自我参与、展示的平台,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团队精神,这都是进行创造性思维所必备的。
我们需要意识到我们即将经历的教育创新,从本质上说,是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或知识社会转变中的教育革新,这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本文提出的一些基本观点,作为一家之言,难免谬误之处,某些观点和方法还不完善和全面,还有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作较深入的探讨。我们所面临的是一个艰巨的工程。仅从高校教育的创新来说,它需要教育内部和外部多种因素的协调,需要理论和实践的相互促进,需要全社会方方面面的配合。我们希望有更多的有识之士加入到这个大讨论中来,共同促进和改善我国的高等教育模式。
|